1.使医护人员熟悉医疗场所的布局、功能和流程,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。
2. 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,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。
3. 增强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,提高其心理素质。
4. 提高医疗场所的应急救护能力,为患者提供及时、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三、训练内容
1.熟悉医疗场所的布局、功能和流程 在培训开始之前,医护人员需要对医疗场所的布局、功能和流程进行全面的了解。包括:
(1)医院规模、设施、科室分布等基本情况;
(2)医疗场所的出入口、通道、楼梯等位置;
(3)医疗场所内重点部门,如手术室、急诊室、新生儿科等的位置和功能;
(4)医疗场所的安全防范设施,如烟雾感应器、火灾报警器等。
2. 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
(1)了解常见的安全防范措施,如灭火器、应急照明、安全警示标志等;
(2)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,如心肺复苏、止血、包扎等;
(3)了解医疗场所内的危险物品,如药品、医疗设备等;
(4)掌握应急电话的拨打方法,如120、119、121、117等。
3. 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
(1)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,如心肺复苏、止血、包扎等;
(2)学习使用灭火器、应急照明等设施;
(3)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,如火灾、地震、恐怖袭击等;
(4)进行实际应急演练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。
4. 增强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培训,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。
5. 提高医疗场所的应急救护能力 通过系统的培训,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,为患者提供及时、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四、培训要求
1.每个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听讲,确保理解所学内容。
2. 医护人员在培训过程中,应积极参与,主动提出问题,寻求帮助。
3. 医护人员应按照要求完成培训任务,不得擅自离开。 五、培训考核
1.培训分为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两部分。
2. 理论培训占总培训时间的30%,主要测试医护人员对医疗场所的了解程度。
3. 实际操作培训占总培训时间的70%,主要测试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。
4. 实际操作培训中,设立评分表,根据评分标准对医护人员进行评分。 六、培训实施
1.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,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。
2. 培训地点应设在医疗机构内,确保培训环境与实际操作场景相符。
3. 培训过程应由医疗机构负责,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。 七、结语 医疗场所的应急救护能力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。通过本医疗场所训练方案的实施,可以使医护人员熟悉医疗场所的布局、功能和流程,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,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。